蛮喜欢这种道德堕落的味道,品格高尚的三好学生堕落为毫无廉耻感碧池,好闺蜜的友情变质发烂。
这作其他地方乏善可陈,就那股道德败坏,人生完蛋的味道有劲。
从官网看到该作者的企划案,正是准备描写其中人的一生“ 因为一个契机“在那之后堕落”。一旦堕落,就再也回不到原样。会做出以前绝对不会做的事情 ”。企划后文透露出浓重的诡辩意味:
“
现在世上常见的故事中,总是“虽然家里贫穷但努力活着”的类型。 比如:有个妹妹要照顾,在一个破破烂烂的房子里生活,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的主角, 通过一些事件获得拯救——这样的故事已经太多了。
而这次我们想做的,是“在知道痛苦之后,仍选择在其中生存”的主角。 不是因为不得已才接受痛苦,而是“理解了痛苦之后仍然选择面对”的人。”
理解痛苦,却没有为这场悲剧寻找出路;恶德把美德打翻在地,肆意凌虐,有悖于人的朴素期望。萨德也有类似诡辩:“小说要引人入胜,并不能总依靠‘美德终奏凯歌’。美德获胜时,我们只能得到事物本应该是的样子,感动的泪水还未流出就已干涸……而恶德,欲情的震撼则在乎他(她)会被改变成什么样子,当美德历经严峻考验,依然被恶德打翻在地时,我们的灵魂会撕裂,感动真正达到极致,这必将造成引人入胜的效果,桂冠也就唾手可得。“我不好评判这种文学创作观念。
这种我还挺喜欢的,剥去事物表面的纯白,在其背后显露出的黑暗中依然存在着的纯白才是最珍贵的事物,对我来说这就是堕落题材的魅力。前者的这类故事很明显没有完全剥去这份纯白,这并非有关于堕落的故事,其黑暗之中蕴含的美好也远远没有后者来的那么珍贵。而像本作以及pin-point的其他部分作品,这些才是真正在描绘角色的堕落,在这之后堕落的整个人生,以及其中微弱的一丝希望,也只有直面了堕落,发现堕落中展现的真实,才能发现救赎之道正存在于其中。至于寻找出路,在这类作品中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观众都能从中找到意义所在,这才是好的堕落题材作品,写得好的堕落它都是有治愈人心的力量的,其实这种创作理念也就是悲剧的创作理念。
当然了,归根结底这就是拔作,“美少女人生堕落”题材它就是刺激性强,就是好冲,就算它并不治愈人心也没有任何问题,就像ntr,凌辱之类的题材,它们也都违背了人的朴素期望吧?但这些全都是主打一个挣脱传统价值观的束缚,激发出压抑在我们心底的欲望,带来强烈的刺激感,以一般作品的角度来看待拔作,那肯定是不行的。
您说了和这个企划书一段落相当接近的话, “有时候角色一生都不能获得救赎也无妨。“到最后都没有救赎”本身,也可能是一种完成。” 事实上大部分拔作都意味着这样的结局,只是有些没有明说。
拔作确实并不承担这样的目标,大部分是以提供官能刺激为第一要务,是相当工具性的文学。尽管它背后各自有各自的观念,但或许因其工具性反而不太会影响读者。我忽然有此思考是刚通关时看到本作的企划书,较详细地阐述了开题时的各种思路,不能不对其抱以写作思想上的审视,我还是认为,写作者要创作相应的作品总是要有与之对应的观念,或至少部分地认同对应观念。(观念往大了说叫思想体系)
像这类“一路走到黑”、“善有恶报”的作品,在文学史上见于批判现实主义居多,以塑造反面典型以达到鞭挞控诉的目的,例如”努力拉车却越发不幸的祥子“、”勤恳劳作却不得温饱被迫偷窃的冉·阿让“,他们都以不同的侧面发出了自己的控诉。尽管企划有提到要如何咀嚼不幸,但并没有丝毫控诉不幸的想法,这是我所不能理解因而多言的原因。当然,大多数官能作品的写作或许都是工具性的,写作者未必会考虑这些(即归结于偶然)。官能文学出于种种缘故并没有在我们的文学生活中占据相应位置,因而缺乏对这类文学作品的认识思考,我才会有此杂念吧。胡说一通,因一时兴起叨扰至此,实在抱歉。
蛮喜欢这种道德堕落的味道,品格高尚的三好学生堕落为毫无廉耻感碧池,好闺蜜的友情变质发烂。
这作其他地方乏善可陈,就那股道德败坏,人生完蛋的味道有劲。
从官网看到该作者的企划案,正是准备描写其中人的一生“ 因为一个契机“在那之后堕落”。一旦堕落,就再也回不到原样。会做出以前绝对不会做的事情 ”。企划后文透露出浓重的诡辩意味:
“
现在世上常见的故事中,总是“虽然家里贫穷但努力活着”的类型。
比如:有个妹妹要照顾,在一个破破烂烂的房子里生活,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的主角,
通过一些事件获得拯救——这样的故事已经太多了。
而这次我们想做的,是“在知道痛苦之后,仍选择在其中生存”的主角。
不是因为不得已才接受痛苦,而是“理解了痛苦之后仍然选择面对”的人。”
理解痛苦,却没有为这场悲剧寻找出路;恶德把美德打翻在地,肆意凌虐,有悖于人的朴素期望。萨德也有类似诡辩:“小说要引人入胜,并不能总依靠‘美德终奏凯歌’。美德获胜时,我们只能得到事物本应该是的样子,感动的泪水还未流出就已干涸……而恶德,欲情的震撼则在乎他(她)会被改变成什么样子,当美德历经严峻考验,依然被恶德打翻在地时,我们的灵魂会撕裂,感动真正达到极致,这必将造成引人入胜的效果,桂冠也就唾手可得。“我不好评判这种文学创作观念。
这种我还挺喜欢的,剥去事物表面的纯白,在其背后显露出的黑暗中依然存在着的纯白才是最珍贵的事物,对我来说这就是堕落题材的魅力。前者的这类故事很明显没有完全剥去这份纯白,这并非有关于堕落的故事,其黑暗之中蕴含的美好也远远没有后者来的那么珍贵。而像本作以及pin-point的其他部分作品,这些才是真正在描绘角色的堕落,在这之后堕落的整个人生,以及其中微弱的一丝希望,也只有直面了堕落,发现堕落中展现的真实,才能发现救赎之道正存在于其中。至于寻找出路,在这类作品中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观众都能从中找到意义所在,这才是好的堕落题材作品,写得好的堕落它都是有治愈人心的力量的,其实这种创作理念也就是悲剧的创作理念。
当然了,归根结底这就是拔作,“美少女人生堕落”题材它就是刺激性强,就是好冲,就算它并不治愈人心也没有任何问题,就像ntr,凌辱之类的题材,它们也都违背了人的朴素期望吧?但这些全都是主打一个挣脱传统价值观的束缚,激发出压抑在我们心底的欲望,带来强烈的刺激感,以一般作品的角度来看待拔作,那肯定是不行的。
您说了和这个企划书一段落相当接近的话, “有时候角色一生都不能获得救赎也无妨。“到最后都没有救赎”本身,也可能是一种完成。” 事实上大部分拔作都意味着这样的结局,只是有些没有明说。
拔作确实并不承担这样的目标,大部分是以提供官能刺激为第一要务,是相当工具性的文学。尽管它背后各自有各自的观念,但或许因其工具性反而不太会影响读者。我忽然有此思考是刚通关时看到本作的企划书,较详细地阐述了开题时的各种思路,不能不对其抱以写作思想上的审视,我还是认为,写作者要创作相应的作品总是要有与之对应的观念,或至少部分地认同对应观念。(观念往大了说叫思想体系)
像这类“一路走到黑”、“善有恶报”的作品,在文学史上见于批判现实主义居多,以塑造反面典型以达到鞭挞控诉的目的,例如”努力拉车却越发不幸的祥子“、”勤恳劳作却不得温饱被迫偷窃的冉·阿让“,他们都以不同的侧面发出了自己的控诉。尽管企划有提到要如何咀嚼不幸,但并没有丝毫控诉不幸的想法,这是我所不能理解因而多言的原因。当然,大多数官能作品的写作或许都是工具性的,写作者未必会考虑这些(即归结于偶然)。官能文学出于种种缘故并没有在我们的文学生活中占据相应位置,因而缺乏对这类文学作品的认识思考,我才会有此杂念吧。胡说一通,因一时兴起叨扰至此,实在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