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染——是世界先压迫、扭曲了我
世界上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在与社会、与人类相处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其严重的伤害,遭遇了极其深刻的挫折和失败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创伤。而且,这一般都是发生在成长期间的时候,而这样的创伤,最终扭曲了他们整个人格的形成,即便他们依旧保留着在受到创伤以前的部分特质,但他们,再也变不回过去的自己。
染就是如此。
这种创伤,会导致三种不同的结果,至于会成为哪一种,取决于他们受到创伤前后的人格特质。
一种是亲近人,当然不是正常的亲近,而是对他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和顺从性,你应该见过这样的人。
一种是对抗人,产生强烈的攻击欲和施虐欲,渴望权力和支配,有的还会渴望破坏与毁灭。
一种是回避人,不愿意再与人和社会接触,更不愿意让自己的感情依赖于任何人(即便是对抗人也需要他人才能实现。)
染成为了对抗人的那一类。
染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极其渴望能被他人理解和接受,渴望让别人承认她、拥抱她、爱她诸如此类的事情。
但只在内心深处。
在内心不够深的所有地方,她痛恨人和社会,别人应该被她支配、欺压才对。
「そまりにはそれをする権利があるはずだ。」
她想要报复自己早年的创伤,用各种方式......就像那些出身越是卑贱的人,得到地位后的报复性行为越是夸张、自尊心越是敏感一样。
她的好朋友,在她被侵犯的时候抛弃了她、背叛了她,这段被侵犯和被背叛的经历让她很难再相信任何人,很难再相信社会以及人类。
一般而言,即便是发生了这样的事,只要之后能够得到正确的帮助和引导,或者说,及时地得到足够的爱来治愈她的创伤,只要在人格特质彻底形成之前,都还有能够挽回的机会。
然而,染的这些尝试,无一例外,全部失败了——
「そまりにとって大切な人は......みんな簡単に
そまりを裏切って、そまりを傷つける。
そまりの思い通りになってはくれないーー」
而且,最要命的是,对创伤的治愈在扩大他们对某种人际交际中正向需求的同时,会提高他们对这种正向需求的标准,对于正常人而言,得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和信任就够了,而在受过伤害的人眼里,这种程度的理解和信任,根本就算不上理解和信任。
所以他们的那些克制的尝试,是不可能满足他们内心的标准,失败几乎是必然的,这也导致这些尝试成为了可悲的尝试,不仅治愈他们的伤口,反而会扩大他们的伤口,导致他们会更加坚信自己的方法,扩大他们依赖和顺从性地亲近人、攻击和施虐性地对抗人、消极地回避人的倾向,这个过程是很难逆转的。
也就是说,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需要声明的是,我指的救赎不是那种降低标准后的自我安慰式的救赎,而是真正的救赎,发自内心的救赎。)
而且还有更糟糕的事情,染线会清楚地告诉你,这更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染在上高中后,加入了男主的小圈子,这几个人作为朋友相处得很快乐,对于正常人而言,这些人都是值得信赖的亲密朋友,可以一起度过愉快和美好的青春,但如前文所述,这种程度的友谊、信赖达不到染的标准。唯一例外的是,华爱美,那位气质高贵和举止优雅的前辈,和自己这样的人完全不同的华爱美得到了染的向往和染的爱。
染此时处于一个十分特别的阶段,染过去的人格特质仍然被保留着,男主在游泳部看到的那活泼、可爱还带有一丝天真的染,便是染过去人格特质的表现,然而,与此同时,另一种人格特质,即由创伤带来的人格特质,那种攻击和支配性的施虐症人格特质,也在染心中不断地扩大,这种过去的人格特质和创伤带来的人格特质混合在一起,这种混合状态的人,依旧对人类保有一些不那么深的相信和期待,如果有他们幻想中的那个人或者说那个英雄强烈地回应他们,依旧有回头的可能。
就像前面说的一样,出现那样的人是很困难的事,而得到新的伤害加深他们创伤后的人格特质则是很容易的事。
又一次,染想要得到接受和理解时失败了,这也不怪她们选择的那些人,她们的那种克制性的尝试得不到理解和接纳才是正常的事。
此时,被她表面上表现出的那些属于她过去的那些美好的人格特质所吸引的男主向她表白了。
染并不是那么喜欢男主,至少是作为恋人并不是那么喜欢,但是染很意外,居然有人爱着自己,那么,如果尝试和他相爱,自己或许会改变的吧?而且,她内心的另一种人格特质也在作祟,那种由创伤带来的特质,这个人既然这么喜欢我,那么接受他的告白的话他会很听我的话对吧?
于是又一次,染失败了,和男主这种尝试性的爱并不能满足染内心的对爱和理解的需要,而男主的单方面付出,却满足了染的施虐心理的需要。
她尝到了虐待人的甜头。
这可不是一般人虐待人的甜头,而是一个受到过深刻伤害的人、在潜意识中日日夜夜渴望报复的人尝到的虐待人的甜头。
那是怎样的一种喜悦啊?
于是染一步步越来越无节制地羞辱、践踏男主的人格,陶醉于这种施虐带来的快乐,虽然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在这个过程中,也极大地破坏了自己的人格。(但是即便是意识到了又怎么样呢?她又不爱自己,过去的那软弱的、被人欺压的自己。)
她那由创伤带来的人格特质也在这种快感中一步步扩大。
直到后来,染在天台虐待男主时,被我们的华爱美看见了。
华爱美理所当然对染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愤怒,而染试图解释自己行为。
华爱美当然不能理解这种解释,而染此时犯了一个悲剧性的错误,她无法区分自己那由创伤带来的人格和真正的自己的区别,染将自身那由创伤带来的人格视为了自身,染又一次感到自己受到了强烈的否认,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愤怒和绝望。
对前辈不再抱有希望的染彻底放弃了自己的另一种可能,选择对华爱美出手,既然我无法得到你的爱和接受,那我就来支配你,用伤害还有羞辱。
......
即便到了这一刻,这条线也只是一个受到创伤后报复性施虐人格的写照而已,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
然而此时,这部作品最讽刺的一幕出现了,
对前辈出手的染在施虐心理带来的无节制面前,第一次大声地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情,表达自己是多么向往、多么喜欢前辈,以及自己得不到前辈的理解是多么的痛苦,
而听到这些话的华爱美,即便此刻在被染伤害和羞辱,也由于过去染建立起来的信任,告诉染自己也喜欢自己印象中活泼、可爱还带有一丝天真的染。
染的内心此刻受到了冲击——“啊?原来前辈是喜欢我的啊?”
我们无法想象染的内心在此刻经历了什么,后悔?苦恼?欣喜?自我憎恨?
然而染的结论,便是我所说的最糟糕的事情。
由创伤带来的人格特质,在破坏他们过去的人格特质的同时,也会给予他们极其强烈的补偿和快感,否则他们也不可能选择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弥补他们自己的创伤,这种创伤后的人格所带来的补偿和快感,就是那么的巨大,一旦感受过这巨大补偿和快感,回头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原本这种由创伤带来的人格将会成为他们永久的人格,这就是最糟糕的事。
哪怕救赎就在自己面前,也要自己将它撕碎,比起那快感而言眼前的救赎算什么?一切已经晚了、晚了,那过去的原本的染已经死了,现在的染是被这个世界的压迫和扭曲后染黑的染。
迟来的救赎只带来了最彻底的堕落。
即便如此,那么这条线也只是讲了一个极其讽刺的故事而已,
就在下一幕,让这部作品成为神作的那一幕,也是作者樱庭丸男最最天才的那一幕诞生了。
我们的染,我们的被世界压迫、扭曲后彻底堕落的染,因为天台护栏年久失修,靠着坏掉的护栏摔了下去。
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她就即将迎来她这荒谬人生的最后一刻。
而在此刻,意识到自己生命即将终结的染,在那最后的几秒钟,看向了天空——
「夕焼け空を見た時、なんだかいっぺんに
色んなものが洗い流されていた。
いままでそまりがしてきた事、されてきた事......全部。
全部、この綺麗な空の前じゃどうでもいい事だったのかもしれない。
そう思った。そう思えた。
......それはまあ言い過ぎか。
でもーー
......最期にそう思えて、なんかよかったなーー」
这是本作最具颠覆性的场景,这样的一个悲剧性的角色,这样的一个被世界扭曲、压迫的不幸者,在那一刻,在自己人生最后的一刻,居然......居然.......
得到了救赎。
她原谅了自己的过去,宽恕了世界,她接纳了自己——
哪怕只有那短短的几秒钟。
你们能理解这几秒钟的价值吗?
这几秒钟,往往就是我们的一生。
我们的苦恼,我们的痛苦,我们的空虚,我们的挣扎,我们的奋斗,还有我们那永不停息地对意义的渴望,不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像这样肯定我们自己的人生、接纳我们自己的灵魂吗?
在我们很早的童年,我们那最天真的时刻,我们是无条件地肯定我们自己的一切的,然而随着认知的成长、社会的规训,一切都变了。
我们一般不会经历像染这样的深刻的压迫和扭曲,但是,世界、社会、他人的的确确在改变我们、影响我们、塑造我们,也可以说,扭曲我们。
而我们在外界的影响下,形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格,丧失了最初的我们的人格。
这几乎是所有人的宿命,所以我们才渴望救赎,渴望着意义,渴望着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纳,而这一切只是为了回到最初的起点、最早的乐园。
染是被外界压迫、扭曲的,我们何尝不是呢?只是没有到那种程度而已,这种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我那优秀的想象力结合到一起,使我对那几秒钟的感受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感觉,也让这部作品达到了顶点。
7结尾
和我在开头说的一样,人需要一个意义架构,由此来重新确认我们自己的存在。
所谓的正常人,就是竭力成为某种主观臆造的一般性的人。
然而可惜的是,这样的所谓的一般性的人,
永远、永远也没法满足我们内心深处对自我的渴望、对个人性的渴望。
而“一般性的人”没法提供的这一切,痛苦、罪、病态的饥渴、创伤却可以提供,当然,除了这些“负面”的东西,像兴趣爱好或者简单的怪癖也可以,只是一般不足以我们的需求。
樱庭丸男所创作的《駄作》,就是创造了这样一群在某些方面走向极端的人,创造极端的人在其余作品中也有,只是,樱庭丸男天才的地方在于,他在创造这些极端的人的同时,在讲述他们扭曲人生的同时,让每个人在最后得到了他们的救赎——扭曲的救赎,个人的救赎。
当然,病态的人得到救赎在创作中也不是什么很不常见的事情,之所以称樱庭丸男天才是因为一般所谓的“救赎”,就是那个人完成了“价值观的改造”,然后成为了某种主观臆造的一般性的人。
当然,我也不是说这是不对的,就像我开头说的一样,这些价值观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高效、稳定、可实现,而且还易于管理。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和焦虑意义问题,农业时代的西方人只需要跟着教会做做弥撒等各种宗教仪式和信条,就可以实现自己人生的终极意义,也不用担心什么精神上的空虚之类的,这是我们现代人得不到的奢侈,而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的冲突,很大程度上是在争夺“赋义权”,即让人们觉得什么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正确的。
比如说教育系统吧,一直致力于让我们成为某种好人,让我们从做好事和取得小小的成就中获得意义。这种行为很难说可以实现人们对终极价值的需求,古代的西方人做好事可以从上帝那里简单地得到终极性,为了解决这种割裂,我们必须不断地想象和强调某些事物是伟大的来肯定我们的行为,来夸大这些做好事和取得小小成就的意义。
然而,这似乎并不是很成功,(这很有可能是因为,那些人们必须让它伟大的东西,在事实上经常受到某些人的玷污,比如说吧,我至今仍然记得,在我小学时老师一方面强调要诚实守信的同时,在应付上级检查时让我们虚伪做作时给我带来的强烈的挫辱感,没错,就连我现在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仍然感到愤怒)于是人们必须采用其余方式来弥补这份意义需求和空虚。
而在工业社会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通过物欲或者说通过占有来满足,最典型的,就是占有金钱。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通过占有来满足有这样一个缺陷,占有物一般只有在占有它之前它才是伟大的,你占有它之后它就不伟大了,像金钱,只有在没有金钱是他才是伟大的,当你拥有大量的金钱后它就会丧失在你没有它时的那种魔力。这一点还在消费中表现得很明显,有的人在买到一样东西前觉得那件东西对自己很重要,但买来后却搁置一旁(它们享受的是占有这个过程)。
于是还得不到满足的人们就必须寻找其他东西,例如,从人际关系中,他人的认可、喜爱甚至崇拜(是自己对别人的还是别人对自己的都可以),像理想的挚友、圆满的家庭、理想的伴侣都是这个方面的延伸,当然,像追星、轻微的BDSM、权力支配也是。
一般的,到这里就结束了,再更极端一点的,就是带点病态意味的了。嘛,病态也有程度的不同,像本作所谓的駄作,就是病态得比较极端的。
因为,对于我们而言,哪怕那是痛苦、是病态的饥渴、是创伤,只要能填补这份意义的空虚就好。就连对空虚感到痛苦,本身就是填补空虚的一种方式。
当然你也可以成为像克洛伊那样的人,只不过那又要付出别的代价,就像本作其余的所有角色你都可以带着深刻的同情心去看待,依旧把他们作为不幸的人来看待而不是作为怪物看待。
只有克洛伊是真正的怪物。




👍
染線我是最無感的...結果在你這最高分
嘛,人和人的感受不一样很正常,我也只能尽量描述我的感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