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与故事
原本“舞台与故事”这一章节应该和下一节“视线与自我”一起讲,但想了想,还是觉得用对比手法来串讲比较好一点。从老吴后面出的《追忆夏色年华》(后续简称《夏色》)故事的角度进行切入,来论述一下为什么同样是以舞台/故事为背景,《出逢》为何能出彩,并比前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追忆夏色年华
这里简单描述一下《追忆夏色年华》的剧情概述:男主因某事携妹妹一起转学到故乡的学校,走进校门后两人进入到由祥子创造的时间停止“伊甸园”,而祥子创造伊甸园的原因是希望主角团一行人能回到之前的小团体的美好时刻中。

小团体
该说那句话了。

Look familiar?
其实这么说有点倒反天罡,应该是《出逢》作为moonstone社处女作,其对老吴后续作品的影响太深远了。在不少作品中,都能看到不少《出逢》的影子。
例如上面提及的《追忆夏色年华》:
祥子为过去小团体的美好年华所创造的伊甸园,稍微转化一下就是present线冬香/菖蒲为证明男主不是杀人凶手所创造的舞台;
祥子称自己的经历为物语,何尝不是present线冬香为男主所写的恋爱物语呢;
妹妹“美羽”和男主小时候长得一样、穿同样的衣服,何尝不是past线相茶流与理佳子的翻版呢?

相似的兄妹
不得不说《夏色》相比于其他老吴后续作品(特指《仄暗》和《樱之杜》),对《出逢》的致敬更多一点。但从《夏色》的个人评价出发,它却未能到达《出逢》一样的水平,换句话来说,《出逢》在“舞台与故事”这一层面上发挥更好一点。
《夏色》的问题在于故事设定在整体gal游玩下来显得存在感相当低,完成共通线后作为故事舞台的伊甸园的存在意义变得可有可无(仅仅变为增进男女主双方感情的工具),即尽管两个gal的主题都有“离开舞台”这一层面的消息,但《夏色》整个共通线的作用并未为了伊甸园的运转/存在意义而进行完善或者是更深一步的探讨,而是简单明了的“因为回不到过去而告别伊甸园”/“因为回不到过去而离开舞台”。进入个人线中的伊甸园,彻底沦为个人线感情增进的工具,写作视角从小团体的美好回忆转向男女主二人的往事,有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意思。

相反,《出逢》得益于自己“个人线短小”的“缺点”(并且进入个人线后仍在补全“舞台”的设定,看不到的伤口,没有发生过的祭典,早苗吐槽父亲的“实验四”,都是在围绕整个舞台进行),能让玩家长时间聚焦于幸信与冬香创造的舞台中,把整个“舞台与故事”从始至终贯穿整个gal,并在结尾中给出“何为舞台”与“何为故事”的答案。相较于《夏色》,《出逢》的目的性更加强。

回顾《出逢》全文结构
要想深入理解“舞台与故事”,就不得不提幸信的实验。《出逢》整个故事背景是基于幸信的实验。这里直接沿用“AIR直枝理树”大佬的总结:
第一个实验便是超级士兵实验,只有男主一个成功的作品。
第二个实验是针对理佳子的“视线剥夺”实验。
第三个实验是克服死亡恐惧的实验。
第四个实验是对通过三个女儿的命令(暗示),来【创造】出自己【剧本】所需要的【现实】角色的人格。
在past线中,这四个实验是至始至终地进行着,无论是对男主作为甲种兵器的使用,还是让男主亲手杀死幸信本人;而在present线中,菖蒲/冬香也一直在坚持第四个实验进行present线舞台的搭建,并为了“模拟”past线中的杀人事件,应用自己的脑科技术对本篇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的宫本进行头脑改造。
冬香与舞台
先不谈作为区分present线与past线的线索(薰和水穗、理佳宝),《出逢》整个舞台的搭建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服务于《出逢》的主题,并且至始至终保持神秘感与悬疑感。而在真正的结局与真相摆在相茶流与玩家面前时,回首整篇gal的流程,基本上没有看到一丝多余的设定与铺垫(唯一的干扰项是隧道里面那个可疑的涂鸦)。
对四姐妹的语言控制,有用;
对理佳子的实验,在past线与present线中理佳宝的关键线索与实验设施相当有用;
水穗自己的diary A,直接影响present线结局,有用;
狂气的diary B与自白的diary C,有用……
可以发现,舞台上发生的一切,很少存在浪费现象,真正意义上把绝大部分的叙事/描述都放在刀刃上,既增添了故事的紧张气息与悬疑氛围,细品又能发现谁才是past线真凶;等等。
其实这里还没有详细讨论past线与present线两个舞台“观众”到底是谁,换句话来说,幸信四个实验有什么用,两个舞台的设置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些将留到下一节“视线与自我”继续展开。




哇25年还能看到有大佬写出逢,看下来感觉大佬跟我品味特别重合,里面提到的作品都是我挺喜欢的(可能是悬疑作少吧))😂